
镍电铸标牌是通过电化学沉积原理制造的金属标识产品。在直流电场作用下,电解液中的镍离子在阴极模具表面还原沉积,形成与模具表面纹理完全吻合的金属层。该工艺采用氨基磺酸镍作为主盐电解液,工作温度维持在50±2℃,阴极电流密度控制在3-5A/dm²范围。沉积速率约为0.02-0.05mm/h,最终产品厚度可达0.3-1.2mm。
模具制备技术要求
原模需采用CNC精雕的铜质基板,表面粗糙度Ra≤0.8μm。图形区域通过光刻胶制作负像,非图形区需做绝缘处理。模具寿命取决于表面镀层质量,常规镍钴合金镀层可保证300-500次脱模。最新激光纹理加工技术可使模具最小线宽达到0.05mm,满足微细图文要求。
电解液配方体系
基础配方包含:氨基磺酸镍300-400g/L,氯化镍8-12g/L,硼酸30-40g/L。添加剂需包含:光亮剂(糖精钠衍生物)0.5-1.5g/L,整平剂(炔醇类化合物)0.1-0.3ml/L,湿润剂(十二烷基硫酸钠)0.05-0.1g/L。pH值控制在3.8-4.2范围,采用连续过滤系统保持溶液洁净度。
工艺流程控制要点
完整流程包含:模具除油→微蚀活化→预镀镍→图形电铸→机械脱模→后处理。关键控制参数包括:镀液循环速度2-3m/s,阴阳极面积比1:1.5-2.0,定期进行赫尔槽测试监控添加剂比例。现代自动化生产线可实现±0.01mm的厚度公差控制。
产品性能检测标准
依据GB/T 9797-2005标准,需检测:①厚度均匀性(三点测量偏差≤5%)②表面硬度(HV200-300)③结合力(划格法测试≥4B级)④耐蚀性(中性盐雾试验≥72h)。特殊用途产品还需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确保镍含量≥99.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