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镍电铸标牌是一种采用电铸工艺制成的金属标识产品,厚度通常在0.03-0.1毫米之间。表面可通过电镀技术处理,形成铬、金等镀层。该产品具有耐腐蚀性强、结构轻薄、色彩稳定等特点,适用于汽车标识、电子产品铭牌等场景。
电铸工艺流程
电铸工艺是镍标牌生产中的核心技术,主要分为以下步骤:
模具制备:采用光刻或CNC加工制作母模,精度误差≤0.01mm
导电化处理:非金属模具需化学镀银或涂覆石墨层,表面电阻<5Ω/cm²
电沉积:在含金属盐的电铸液中通电,镍沉积速率约20μm/h
脱模与后处理:机械分离镀层与模具,进行抛光、电镀或激光切割
工艺参数控制
电铸工艺需精确控制以下参数:
电流密度:1-5A/dm²
温度范围:45-60℃
pH值控制:3.5-4.5
沉积时间:根据厚度需求调整,每增加1小时沉积约0.025毫米
质量检测标准
镍电铸标牌需通过多项质量测试:
盐雾测试:5%盐雾试验≥96小时无腐蚀
附着力测试:3M胶带测试无脱落
厚度公差:±5μm(标称厚度50μm时)
表面粗糙度:Ra≤0.2μm(镜面级)
耐磨测试:5G重量摩擦10-20圈不漏底材
电铸与电镀工艺区别
目的不同:电铸用于制造独立零件或复制精密模具,电镀主要用于表面保护或装饰
厚度差异:电铸层较厚(毫米级以上),电镀层较薄(微米级)
基体处理:电铸完成后需将基体剥离,电镀层与基体结合使用
工艺条件:电铸采用更低电流密度和更长沉积时间
特殊应用案例
汽车工业:用于车标、装饰条,要求耐候性≥10年
电子设备:用于按键、接口标识,接触